卡布里尼 正片

分类:剧情片 2024

导演:暂无   

剧情介绍

1889年深秋,纽约港的雾霭像一块潮湿的裹尸布,将埃利斯岛上瑟瑟发抖的移民们裹得更紧。意大利修女弗朗西斯卡·卡布里尼站在码头的石阶上,黑色的修女袍被海风撕扯着,手里攥着一封磨损的介绍信——那是她从罗马出发前,教宗利奥十三世亲手交给她的,上面只有一行字:“去纽约,那里的羔羊更需要牧人。” 她来此的使命,是为在曼哈顿下东区挤在贫民窟里的意大利移民建立一座孤儿院。但当她踩着泥泞的街道找到教区主教时,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应。“这里不是罗马,修女。”主教捻着念珠,目光扫过她沾着煤灰的鞋尖,“爱尔兰人、德国人、波兰人……每个族群都在抢地盘,意大利人?他们是小偷、酒鬼、霍乱的温床。教会没有钱,也没有地方给你。” 卡布里尼没有争辩。她带着四个随行的年轻修女,在鲍厄里街租下一间废弃的啤酒仓库。仓库的木梁上还挂着蛛网,墙角积着经年的污垢,夜里能听见老鼠在地板下赛跑。第一个月,她们只收到三个孩子:两个患肺结核的男孩,一个被母亲遗弃在垃圾站的女婴。修女们用自己的口粮熬粥,把床铺让给孩子,自己睡在稻草堆上。卡布里尼每天凌晨三点起床,跪在冰冷的地板上祈祷,然后挨家挨户敲移民的门,用带着意大利口音的蹩脚英语问:“您家有需要帮助的孩子吗?” 阻力比她想象的更汹涌。市政厅的卫生督察三次上门,说仓库“不符合人居住标准”,威胁要查封;当地的爱尔兰帮派往窗户扔石头,骂她们“抢了爱尔兰人的救济金”;甚至有些意大利移民也不信任她——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攥着孩子的手,警惕地看着她:“修女,你和那些神父一样,只会要我们的钱。” 卡布里尼只是把熬好的草药递给那孩子发烧的额头,轻声说:“我的钱,都在上帝那里。”她开始学习英语,白天在街头给饥饿的移民分发面包,晚上在煤油灯下写请愿书,寄给州长、市长,甚至远在华盛顿的议员。有一次,她冒雨走到市政厅,在台阶上站了三个小时,只为等卫生委员会主席。主席出来时,她递上一份详细的改造计划,上面用红墨水标着通风口的位置、水井的深度,还有她彻夜画的草图。“您说这里不适合住人,”她的声音因淋雨有些沙哑,“那我们就把它改造成适合的。但请不要赶走这些孩子,他们已经没有家了。” 六个月后,孤儿院的窗户装上了新的玻璃,墙角的污垢被石灰覆盖,院子里开辟出一小块菜园。孩子们开始叫她“妈妈卡布里尼”,那个曾骂她的寡妇,每天清晨会送来一篮新鲜的土豆。但她知道这不够。下东区的霍乱疫情爆发时,她看到移民们挤在没有医生的地窖里,用迷信的草药治病,很多孩子在夜里悄无声息地死去。她决定建一座医院。 这一次,连主教都觉得她疯了。“修女,你连孤儿院的房租都快付不起了。”她却变卖了自己唯一的遗物——母亲留给她的一枚银十字架,又带着修女们去码头给商船缝补帆布,攒下每一个铜板。她甚至直接去见了纽约最富有的商人之一,约翰·洛克菲勒。在金碧辉煌的办公室里,她没有谈宗教,只是摊开一张地图,指着下东区密密麻麻的红点:“这里每一个红点,都是上周死去的移民。他们不是数字,是您的同胞,是将来会给纽约修铁路、盖房子的人。”洛克菲勒盯着地图看了很久,最终捐出了第一笔钱。 1892年,圣弗朗西斯医院在桑树街落成。开业那天,卡布里尼站在门廊下,看着移民们抱着生病的孩子走进来,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。但她的脚步没有停下。接下来的十年,她在芝加哥、新奥尔良、洛杉矶建起了22座医院、学校和孤儿院,甚至远渡重洋,在阿根廷、巴西为移民开辟家园。1917年,她因患疟疾在芝加哥去世,享年67岁。临终前,她躺在自己创办的医院病床上,手里还握着一张未完成的孤儿院设计图。 1946年,教宗庇护十二世将

分集剧情

评论加载中...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