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球上最后的日子 正片

分类:剧情片 2006

导演:罗伯特·里伯曼   

剧情介绍

# 地球上最后的日子 监测屏上的曲线已经平直了七十三小时。 林砚之摘下眼镜,用袖口擦了擦镜片上的雾气。观测站建在青藏高原腹地,海拔五千米的冰川遗迹上,本应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,但最近三个月,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直在攀升,连精密仪器的镜头都开始结霜。 “大气环流彻底停摆了。”她对着麦克风轻声说,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到地球另一端的联合空间站。那边沉默了很久,才传来艾哈迈德沙哑的回应:“我们看到了。最后一个气旋在南太平洋消散时,像朵熄灭的烟花。” 林砚之转过身,望向窗外。曾经湛蓝如宝石的天空此刻是一种浑浊的灰白色,太阳像枚褪色的银币悬在半空,没有温度,也没有光芒。三个月前,地核冷却速率突然加快了百分之四百,地磁场强度以每天零点三高斯的速度衰减。最初只是北极光出现在赤道,接着是候鸟集体撞向高楼,后来,连指南针都开始像醉汉一样摇晃。 她走到靠墙的铁柜前,拉开最底层的抽屉。里面整齐码着三十七个笔记本,从第一本封面写着“第182天”到最新一本的“第218天”。今天该写第219天了。她拿出钢笔,笔尖在纸上洇开墨团——墨水也开始受异常磁场影响,铁元素颗粒聚成细小的针状,在纸面留下星星点点的银色痕迹。 “地表平均温度降至零下十七摄氏度,”她写下,“大气中氧气含量百分之十二点七,二氧化碳浓度突破万分之八十。西伯利亚冻土带释放的甲烷云正在覆盖北美大陆,卫星图像显示,洛杉矶上空的甲烷浓度已达爆炸阈值。” 钢笔顿了顿。她想起女儿五岁时,在洛杉矶的格里菲斯天文台指着木星说:“妈妈,那颗星星上全是风暴,会不会很冷?”那时她笑着回答:“不会呀,木星有厚厚的大气层,像盖着暖和的被子。”现在想来,真是天真得残忍。 桌角的绿植突然发出“咔”的轻响。那是盆多肉,是她从北京带来的,跟着她在观测站活了五年。此刻它肥厚的叶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透明,叶脉像冰雕一样清晰。林砚之伸出手,指尖刚碰到叶片,它就碎成了一捧冰晶。 “植物细胞液开始冻结了。”艾哈迈德的声音再次响起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我们收到了亚马逊雨林的最后信号,是个叫马库斯的护林员发来的,他说……‘树都在唱歌’。” 林砚之闭上眼。她知道那种“歌声”——冰晶在植物纤维中膨胀断裂的声音,像无数细小的玻璃琴在弹奏。去年冬天,她在长白山见过一次,整片红松林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水晶森林,风一吹,就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,美得让人想流泪。 “还有多久?”她问。 “地核旋转预计在七十二小时内完全停止。”艾哈迈德的声音很平静,“到时候,磁场屏障消失,太阳风会直接剥离大气层。林,你该……” “我知道。”她打断他,翻开笔记本的新一页,“第219天,14时30分。观测站东南方向出现极光,绿色,覆盖天顶。这是青藏高原首次观测到极光。” 窗外的灰白色天空突然裂开一道缝隙,翡翠色的光带像绸缎般流淌下来,缠绕着远处的雪山。林砚之站起身,走到观测台旁,那里放着一台老式胶片相机。她装上最后一卷胶卷,对准天空按下快门。 “艾哈迈德,”她说,“帮我个忙。如果……如果有一天,这些胶片能回到地球,告诉他们,最后日子里的天空,很漂亮。” 频道那头传来低低的哽咽声。林砚之笑了笑,把笔记本合上,放进铁柜最上层的防水箱里。箱子里还有《物种起源》的第一版复刻本,女儿画的全家福,一块北京奥运会的金牌,以及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土壤样本——撒哈拉的红土,亚马逊的黑土,冰岛的火山灰,马里亚纳海沟的淤泥。 她最后看了一眼监测屏。那道平直的曲线开始轻微波动,像濒死者的心电图。她知道,那是地核最后的震颤。 极光越来越亮,绿色的光瀑中开始夹杂着粉色和紫色的光斑,像有人在天空撒了一把碎钻。林砚之深吸一口气,冰冷的空气刺痛了

分集剧情

评论加载中...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