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挥家(普通话) 正片

分类:剧情片 2021

导演:玛利亚·彼特斯   

剧情介绍

## 指挥家(普通话) 深秋的午后,国家大剧院的排练厅里浮动着松节油与旧乐谱的气息。陈敬山站在指挥台中央,指尖悬在半空,像握着一捧易碎的月光。他今年五十八岁,灰白的发丝被发胶仔细梳向脑后,露出光洁的额头——那上面刻着三十七年指挥生涯的沟壑,却在望向乐团时,依然泛起孩童般的专注。 “第二乐章,第三十二小节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,穿过弦乐组细密的震颤,“小提琴声部,跳弓的颗粒感要再出来些。想象雪籽打在窗棂上,不是绵密的雨,是有棱角的。” 乐团停下演奏。首席小提琴林薇抬起头,琴弓在琴弦上划出一道短促的空音。她今年二十五岁,是乐团最年轻的首席,眉眼间总带着点不服输的锐气:“陈指,这里的乐谱标记是‘leggiero’(轻盈的),如果强调颗粒感,会不会破坏整体的流动感?” 排练厅里瞬间安静下来。乐手们交换着眼神——谁都知道,陈敬山对乐谱的解读向来是“金科玉律”。他出过三本指挥专著,书架上摆着与卡拉扬、小泽征尔的合影,却唯独对年轻乐手的质疑格外宽容。此刻,他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弯腰从指挥台侧面拿起那本翻得卷了边的总谱。泛黄的纸页上,铅笔字迹密密麻麻:“1989.3.15 柏林爱乐,此处应突出低音提琴的暗流”“2001.10.2 纽约爱乐,长笛需提前半拍呼吸”……最新的一行是用红笔写的:“林薇,leggiero不等于模糊,轻盈是骨架上的羽毛。” “跟我来。”陈敬山走下指挥台,径直走到林薇面前。他没有拿指挥棒,而是伸出右手,食指与中指并拢,轻轻搭在她持弓的手腕上。“感受这里的重量,”他的指尖微微用力,“不是往下压,是往回收。像攥着一把刚抽芽的柳枝,既要稳住根,又要让梢头能随风摆。” 林薇试着拉动琴弓。松香在琴弦上留下淡淡的痕迹,原本略显拖沓的跳弓突然变得清亮起来,像冰面碎裂时迸溅的光点。她惊讶地抬头,正撞上陈敬山的目光——那双眼睛里没有长辈的威严,只有对音乐的赤诚,像他办公室里那盏用了二十年的台灯,灯光不算明亮,却能照亮乐谱上最细微的音符。 排练继续。当《第九交响曲》的终章响起时,陈敬山的指挥棒在空中划出流畅的弧线。他的脚步很轻,仿佛踩在云端,左手时而向外张开,像是要拥抱整个乐团,时而向内收拢,将所有声音拧成一股绳。林薇忽然想起昨天在资料室看到的旧报纸——1992年的《音乐周报》,头版是陈敬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照片,那时他刚过三十,穿着借来的燕尾服,指挥棒举得笔直,眼里的光比现在更盛,却少了几分如今的温润。 “速度再推一点!”陈敬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让欢乐像潮水一样漫上来,别害怕!” 定音鼓擂响的刹那,林薇忽然明白了“骨架上的羽毛”是什么意思。所有声部交织在一起,既有铜管的雄浑作骨,又有弦乐的细腻为羽,而陈敬山的指挥,就是那让羽毛乘风而起的风。她看见他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,顺着沟壑滑落,在灯光下折射出微光,像乐谱上跳跃的音符。 排练结束时,夕阳正透过排练厅的高窗斜射进来,给乐谱架镀上一层金边。陈敬山合上总谱,转身望向乐团,深深鞠了一躬。乐手们自发地鼓起掌来,掌声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,像是对三十七年光阴的致敬。 林薇走到他身边,递过一瓶温水:“陈指,明天加排吗?” 陈敬山接过水,却没有喝,只是摩挲着瓶身上的标签——那是他妻子生前常用的牌子。“不用,”他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,像乐谱上的连线,“音乐是活的,该给它留点呼吸的空间。” 他望向窗外,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掠过树梢。远处的长安街华灯初上,车流汇成

分集剧情

评论加载中...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