叛国者(2008)(普通话) 正片

分类:剧情片 2008

导演:Jeffrey  Nachmanoff   

剧情介绍

## 叛国者(2008) 二〇〇八年深秋,上海武康路的梧桐叶积了满地碎金。陈敬山踩着落叶走向那栋爬满常春藤的老洋房时,风衣口袋里的钢笔正硌着肋骨——笔杆里藏着半张微缩胶卷,上面是华东电网冬季负荷调度的核心参数。 他是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工程系的教授,三个月前还在实验室里带着学生调试新型储能装置。变故是从妻子被查出脑瘤开始的。进口靶向药每月要三万美金,学校的补助像杯水车薪,女儿在纽约读本科的学费单又雪片似的飞来。那天傍晚,系里的客座教授,一个总穿驼色羊绒衫的英国人戴维斯,在咖啡间递给他一张瑞士银行的银行卡,说:“陈,你的研究对我们很有价值。你妻子的治疗,我可以安排去慕尼黑最好的医院。” 胶卷是昨晚在实验室拷贝的。他趁值班保安去茶水间的空档,用密钥打开了加密服务器。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无数根针,扎得他眼睛生疼——那是去年冰灾期间,他带着团队熬了四十个通宵优化出的电网抗寒调度模型,当时国务院领导还来视察过,握着他的手说“国家需要你们这样的脊梁”。可现在,这根“脊梁”正弯着腰,要把国家的软肋递给外人。 老洋房的门虚掩着,飘出肖邦的夜曲。戴维斯坐在壁炉前的皮沙发上,手里把玩着一个银质打火机。“陈教授,你比我预想的更果断。”他接过钢笔,旋开笔帽,用镊子夹出胶卷,对着光看了看,嘴角扬起笑,“慕尼黑的医院已经安排好了,下周二的航班。” 陈敬山没接他递来的机票,只盯着壁炉里跳动的火苗。火光照在戴维斯的金丝眼镜上,反射出冷光。“这些数据如果落到境外势力手里,华东地区的电网安全会有极大风险。”他的声音干涩,像砂纸摩擦过木头。 “风险?”戴维斯轻笑一声,往壁炉里添了块木柴,“陈,你太理想化了。在这个时代,技术没有国界。再说,你只是提供了一些‘学术参考’,不是吗?” “学术参考?”陈敬山猛地攥紧拳头,指甲嵌进掌心,“去年冰灾,为了保障电网运行,有七个电力工人冻死在铁塔上!他们的家属现在还住在临时板房里!你管这叫‘学术参考’?” 戴维斯脸上的笑容淡了:“陈教授,我们谈的是你妻子的命。” 这句话像把冰锥,瞬间刺穿了他所有的挣扎。他想起妻子化疗时掉光的头发,想起女儿视频里哭着说“爸爸我想回家”,喉咙里涌上一股铁锈味。他转身想走,却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响动——不是壁炉的柴火声,是皮鞋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,沉稳,整齐,像训练有素的步伐。 戴维斯的脸色变了。他猛地起身,伸手去摸腰间的枪,可刚抬起胳膊,就被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的两个人按住了。他们穿着黑色夹克,胸前别着银色徽章,动作快得像影子。 陈敬山僵在原地,看着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到他面前,递过一张照片。照片上是他妻子躺在病床上的样子,床头摆着一束向日葵,旁边站着穿白大褂的医生,正微笑着比出“OK”的手势。“陈教授,”年轻人的声音很温和,“你妻子的治疗费用,国家已经全额承担了。慕尼黑的医疗团队三天前就到上海了。” 他的视线模糊起来,眼泪砸在照片上,晕开一小片水渍。原来从戴维斯第一次接近他开始,国家安全部门就已经注意到了。他们没有立刻动手,是在等他自己做出选择——等他在家人的安危和国家的利益之间,找到那个本该坚守的平衡点。 窗外的风卷起落叶,打在玻璃窗上沙沙作响。陈敬山慢慢抬起手,掌心的血痕清晰可见。他看着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声音哽咽却坚定:“胶卷……能让我亲手销毁吗?” 年轻人点了点头,将胶卷递给他。陈敬山走到壁炉前,颤抖着把胶卷扔进火里。微缩胶片遇火发出轻微的爆裂声,化作一缕青烟,消散在跳动的火苗中。 “陈敬山,”戴眼镜的年轻人拿出手铐,声音里带着一丝惋惜

分集剧情

评论加载中...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